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誰來告訴他們,死了不是解脫,活著才有機會更好!








隨便一翻今天的社會版,幾天之內,竟有九個因自殺而身亡的(其中一例是母攜子亡),還不包括沒有被報紙報導到的…

自殺已經成了大家逃避煩惱,結束苦痛的方法,用世俗的角度來看,自殺是在逃避責任,你走了,留下痛苦給每一個活著的人,也對不起生下你的父母,殘害難得的生命。

以佛教觀點來看,自殺是重罪,人隨業而來,隨業而去,人這生生世世,不但沒消業,反而一再造業,這一世生命是結束了,下一世隨業而來的境況,豈不更慘?

這些年社會金字塔愈顯極端,活在底層的人,愈來愈多他愈來愈苦,地球比三十年前更污染了,錢比三十年前更難賺了,房子比三十年前更難買了,工作比三十年前更難找更難做了,疾病比三十年前更奇怪更難醫了,人心比三十年前更冷漠了,這些情況,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也是大家的共業,每一個人都要來承受的,逃不去的,這些自殺的人或許久病纏身,或許孤苦無依,或被金錢壓迫,或被現實打擊,走投無路、三餐不繼,但明瞭前因後果,知道苦痛的根源,明白吃苦了苦,吃這一分苦,就多消減一分生命的苦痛業報,何況這世界還有愛不是嗎?
但只要活著,這個肉體,這個生命,就能多行一分清淨或善行,多念一聲佛號,多做一份好事,多存一份善心,多給人一個微笑!那怕只是一分鐘的清淨,我想在生生世世的「業」帳裡,都能多記下一分鐘的「功德」。

不管貧富貴賤,無論殘疾病苦,此世仍猶可為,來世依舊可待,把生命拉長到生生世世努力跳出六道輪迴的長路上(小的愚鈍未能頓悟),解脫生死,是最終的目的,這一條長路上,誰願意一直卡在那一顆石頭上,誰願意一直摔在眼前同一個坑裡?苦痛是一時,終會過去,沒有過不了的關,只有過不了的人。

看到他們久病不癒,痛苦地求死,心中不捨,看著他們煩惱痛苦,有些話真說不出口,但還是得說,死了不是解脫,活著才有機會更好!農曆七月一日,祝福你們離苦得樂。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佛!南無宏願地藏王菩薩!



(PS:不同宗教的朋友就念你們主的名號吧~)
今日報載如下:

●64歲吳姓婦人昨天清晨6時許,被發現陳屍在樹林市學勤路台北大學特定區1棟社區大樓2樓露台的排風口旁。警方調查,吳婦長期患有憂鬱症,今年初從加拿大返台就醫,暫時棲身在妹妹住處。家屬表示,吳婦4月時曾透露輕生念頭,死者有留遺書交待個人財產分配,研判因疾病纏身而尋短。

●擔任藥劑師的50歲陳姓男子,昨天上午10時許,被丘姓民眾發現他趴坐在三峽鎮中山路底的自己汽車駕駛座上,一旁還放在燒成灰燼的木炭,身上已有屍 斑。警方調查陳姓男子應是燒炭自殺,陳育有2女,今年初與妻子離婚後,鬱鬱寡歡,前天晚上他外出後就未返家,昨天已報請檢察官相驗。

●傷心父親節,8旬蘇姓老翁父親節前天在台中縣潭子鄉住處,以按摩器的電線上吊死亡,檢察官和法醫昨天相驗,研判他久病厭世。警方調查,82歲蘇姓老翁是鐵路局退休員工,他工作期間曾發生意外,右腳被火車輾斷,目前與兒子、女兒住在潭子鄉,前晚兒子起床要準備晚餐時,聽到大姐表示父親進入浴室已一個多小時。
兒子到浴室門口敲門,無人回應,他拿鑰匙打開,發現父親以按摩器電線綁在自己脖子,在防滑扶手上自殺,立即打119電話求救,送醫不治;家屬說,蘇姓老翁有糖尿病和高血壓,可能是久病厭世。

●檢警調查,34歲的蘇燕玲前天清晨近6時與丈夫爭吵後,在岡山鎮嘉新東路住處,燒棉被揚言自殺,經警方勸解,5小時後,丈夫外出買早餐,她與兒子卻自6樓住處陽台墜樓,輾轉送往義大醫院急救,她在前天下午1點15分不治,兒子昨天凌晨1點多也死亡。
昨天上午,高雄地檢署檢察官陳永盛偕法醫相驗這對母子,另查出王家的陽台女兒牆高118公分,但幼童的身高只有83公分,認為幼童不可能自己跳下樓,加上1樓住戶聽到重物墜落聲有先後之分,研判幼童先被丟下樓後,蘇女才跳樓自殺。
由於沒人目擊蘇燕玲母子如何墜樓,蘇女的丈夫昨天在檢方相驗屍體時,希望能查出究竟妻子是抱著兒子跳樓,還是真如警方研判的,先將小孩丟下樓後才自殺。檢方將擇日複驗,了解真相。
警方調查蘇女丈夫外出時間,查出他曾帶2把刀離開住處,目的是不讓妻子做傻事,且他在離開大樓後,鄰居才聽見有重物墜落聲,因此排除他涉案可能。

●高雄市婦人陳秋美與家人參加豐年祭後,疑與姪兒口角,負氣離去,前天被發現在轎車內,以手機充電器纜線纏繞頸部死亡。離奇死因一度讓檢警起疑,但昨天相驗後認定是自殺事件。
警方表示,陳婦過去也曾因情緒不穩定鬧自殺,沒想到這次與家人在豐年祭同歡後,卻為了口角選擇輕生,令人遺憾。
警方調查,7日陳秋美(46歲)與母親、弟弟、姪兒,開車到花蓮縣富里鄉吳江部落參加豐年祭,活動期間喝酒相談甚歡,不料疑因她酒後講話太大聲,姪兒要她放低音量,雙方口角,她氣憤開車離去。
昨晨,陳秋美的轎車被人發現停放在玉里鎮一處停車場,她則以車窗夾住手機電線纏繞頸部自殺,被送醫院搶救,仍回天乏術。
檢察官王怡仁覺得死因可疑,率法醫南下相驗,發現死者無外傷,車門反鎖,無外力介入跡象,另檢視死者頸部傷痕研判,的確是自己纏繞致死。

●嘉南大圳麻豆口段傍晚驚傳老人落水,79歲的陳德出疑糖尿病等病纏身,單腳行動不便的他在自家附近水圳跳水自殺,警消動員數十名人力沿著下游水圳搜索,晚間7點在佳里尋獲遺體。

●住彰化縣員林鎮百果山區湖水里的游悉壬(70歲)、黃瑞蘭(68歲)夫妻,昨天清晨6點多被鄰居發現一起坐在自用小客車的後座,燒炭自殺身亡,車上留有1張寫著「保庇我兒子能賺大錢,我們死後請里長幫忙火化善後,一切從簡。」的字條。
員林警方初步調查,游悉壬生前洗腎多年、老伴黃瑞蘭也行動不便,他們的長子前年上吊尋短後,深受打擊,次子又有重大傷病卡,可能在貧病交迫下才輕生。

●「當父親節與妻子的生日強碰怎麼辦?」苗栗縣後龍鎮43歲謝姓男子想要回老家陪父親過節,妻子卻想到餐廳過生日,他與妻口角,酒後揚言自殺,還好警方迅速找到人,避免發生憾事。
警方調查,謝姓男子7日晚上與妻因隔天過節吵架,他想回老家陪父親過父親節,妻堅持8日是她的生日,希望一家人到餐廳用餐慶祝。
夫妻愈吵愈兇,他酒後負氣,騎腳踏車外出散心,7日深夜11點多打電話回家,表示不能回家陪父親過節,他夾在中間很痛苦,想要尋短。
家人從後龍找到苗栗市,不見他的蹤影,深夜11點24分向苗栗警分局勤務中心報案,警方鎖定他的行動電話最後發話位置在苗栗市經國路,通報線上巡邏警網,依他的衣著特徵搜尋。
北苗派出所警員廖文正、簡政弘迅速與謝的家人會合,警員胡盛榮等人於7日深夜11點50分在新港大橋上發現謝姓男子,他情緒還相當激動,家屬趕到場勸說,他才打消輕生念頭。
警方勸說夫妻倆,可以中午陪父親過節,晚上幫妻子過生日,謝姓夫妻接受,一再感謝警方的協助。

●高雄市陳姓女子與丈夫發生嚴重爭執,揚言不想活了,夫家不聞不問,女子心灰意冷,獨自前往汽車旅館準備自殺,但與妹妹感情最好,希望死前能再聽聽妹妹聲音,她撥了電話表達自殺念頭,妹妹趕緊報警,警方利用定位找出發話基地台,在附近終於找到她順利救回一命。
妹妹接獲找到姊姊消息,從台南趕來高雄不停感謝員警不放棄任何希望挨家挨戶搜尋,讓尋死電話成為救命關鍵,她還說「這是科技與人性結合的最佳寫照」。

自殺自86年起已連續七年列入十大死因,據統計,自殺的人多數都有憂鬱症問題。憂鬱症的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容易哭泣、自責無助以及覺得人生無望,如果症狀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就必須立即進行諮商治療,以下為國內主要心理諮詢求助管道。衛生署諮詢 自殺防治中心 0800-788995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市場上的贏家

最近接的CASE中,有一位前同事介紹的,
她在商周工作,前同事很窩心找我做有關佛教類的書,
但是他們公司出價一個字0.625元,因為有關專業的部分,
我請朋友人幫忙去採訪,但朋友說0.625他不接,
想想光採訪的車馬費就去掉好幾百了,
整篇寫一個月下來恐怕不到五千塊,
有採訪給這價錢實在沒行情,我反應給前同事,
她也沒有正面回應,只淡淡說能在照片上給我優惠,
但這是兩碼子事,問題等於沒解決,
急著要叫我快快簽約快快早日進行,
隔一兩週後,前同事來電問我有沒有進度要簽約了?
沒有解決致命的問題,怎麼會有進度?怎麼簽啊?
我說我早反應沒有辦法進行了,但也與這位前同事鬧不愉快。

另一位我倆的朋友知了,只說,
這就是商周啊,又說前同事去了商周之後,人也變了很多了。
他前幾個月接了商周的書,真的很後悔,只當發心來接了。
事實上,你在商言商對我,我也在商言商回應了,
實在不是不想接,是沒有利潤可接,
要生活,只能先接能活命餬口的,
我也向前同事反應兩三回了,
但不知她是有聽沒有懂,還是真不懂,
還是只聽他想聽的,
並沒有幫我解決問題,
或是向上反應些什麼。

本該接兩本書,但我發現一本都沒辦法接下來,
其中一本十五萬字8萬塊,我要寫上五個月吧,
這樣換算每個月只有一萬五的價格,
作者沒有辦法活命吧,但商周是回應,
這些都是資料整理啊,另一本八萬字五萬塊,
但內文要採訪兩位師父及借用道場拍攝儀軌,
換算也要三個月來做,一樣沒有行情,
更何況要採訪及動用人情關係來拍攝,
只好忍痛放下

其間,剛好接了慈濟的書來作,
沒有簽約,只口頭討論,沒有談及酬勞多少,
我爽快的接了,反過來慈濟的前同事,
還幫我說話,這本來就該給你酬勞啊,
算算,比商周多出很多。
商周啊商周,
你賺到了錢,
卻賺不到人,
是市場上的贏家,
是人生上的輸家。



嘿!祈禱我……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不平凡中的平凡




依定法師以醫學與佛法度人


十年前對佛法一竅不通,如今則是位佛學博士與佛學講堂教務長;過去在美國是個名利雙收的醫師,如今在台灣是個兩袖清風的比丘尼。他就是自在中帶一絲幽默、真誠裡蘊涵無限智慧的依定法師!


※從醫師變成法師

從醫師變成法師,從光彩歸於平淡;走進美國,再回台灣……依定法師的人生,從過去就已註定了不平凡。

不平凡要回歸平凡,就得放下一切,包括了人人稱羨的醫師頭銜與角色。拿起是辛苦的過程,放下何嘗不是痛苦的磨練?當醫師執業時,依定法師早已習慣無數的生老病死;出家後,卻因為一位老比丘尼的往生,讓他再次經歷了震撼教育。

當時接掌元亨寺「如意寮」執事的依定法師,依照過往醫師的判斷及法律規定,將一位生命垂危、即將臨終的比丘尼,趕緊送往急診室急救,並聯絡其家人;但是,比丘尼送上救護車時幾乎沒生命跡象,隨後便往生了。

這件事震撼了整個寺院及僧團,長老們認為這樣的處理並不圓滿;依常規,即將往生的僧尼不送急診,而應送往念佛堂念佛。這樣的文化與行事差異,讓當時出家不久的依定法師深感不解與困惑……

「難道生命不重要嗎?我是醫師,我要救他的生命,不對嗎?」心裡充滿矛盾與難過,「當時的我,也不知哪來的勇氣,我向長老們當眾道歉。這才瞭解,修忍辱有多麼不容易;因為,要放下自己過去的一切習性,要放下以『我』為主的觀點與立場。」


※The whole word is mine!

依定法師小時候的志願並非當醫師,而是教導學生的威嚴老師;但在潛意識裡,他有著盡掃人間不平事的俠女性格。「我看不慣成績差的同學被老師責打,便把老師的籐條給藏了起來。」

念護理科並在精神科做過兩年護理工作,依定法師深知自己的人生不會只停留在此。「The whole world is mine!」早想出國闖蕩的他,也開啟往後留美行醫的人生。

在留美等待醫學院入學期間,他靠著護理專長半工半讀,甚至兼做兩份全職及一份兼職的工作,卻也讓她早早見識人生之苦。尤其是在安養院的工作,病與死、離與別,是最直接、最真實的震撼。「早在四十年前,美國就有很多遭棄養的老人在安養院的現象。在這裡工作,感觸良多,也種下了我往後學佛修行的種子。」

然而,一個身軀弱小的東方女子,要在高頭大馬的國外叢林中奮鬥,必須學得一身強悍的本領,加上永不低頭的個性;這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功課。

「在美國,我是醫院護理總督導,手底下管理三百多個人;我按照醫院行政章程做得有條有理,大家都要遵從照規矩做,卻也養成了我執、我慢的習氣。」雖然名與利都有了,但他覺得人生還是煩惱與痛苦。




※遇見人生導師,進入佛法浩瀚天地

十年前,依定法師協助接待從台灣至美國轉機的菩妙老和尚一行人,但對佛法還是一竅不通;幾次招待下來,即與菩妙老和尚結下師徒之緣。

「師父的攝受力很強,不嚴而威,讓我十分尊敬。」當時的依定法師忙著婦產科診所的事業,生活就是庸碌與煩惱。老和尚看出他的人生癥結,只告訴他:「生活上遇到了什麼困難,要忍耐喔!」簡單的一句話,卻深植依定法師心中。

有一次去機場送機時,老和尚一行人都已消失在海關門前了,他還留在原地不肯離去,似乎等待著什麼……忽然,其中一位師父折返,拿著老和尚寫給他的一張紙條偈語:「善緣要善了,惡緣也要善了。」依定法師似乎被點醒了;他就等著一句話,也知道該怎麼做了。

依定法師當年對佛教的認識,還停留在拿香拜拜、或只有失意的人才會遁入空門的觀念,於是決心至美國西來寺當志工。對於佛法,她就像個初生的嬰兒,努力汲取養分。「你沒有辦法讓我心服,我就沒有辦法接受……」難以擺脫科學求證的醫師性格,一般人以為理所當然的細節,對她來說,在在都是問題;她反覆諮詢求證,連法師也被辯到不知該如何回應……

找不到最究竟的人生答案,依定法師決定報讀西來大學宗教研究所,四年念完博士班。四年佛學院的薰染修行,醫師擁有的一切名與利,已掩不住依定法師的真如本性。「過去的生活就是無明、就是黑暗;心清淨了,你就能看到了。」依定法師說,歷經無數考試,他如今報考了佛陀家業,決心出家,做眾生的老師。



※佛者醫心,醫者佛心

出家後,行醫變成志工副業;除了僧團的照護工作,也參與僧伽醫護基金會的義診活動,為僧伽健康盡一分心力。

依定法師在元亨寺高雄本山,曾參與過僧伽安養院的規畫。元亨寺當時有個「如意寮」,專門提供給病老僧伽安住;但是,年長僧伽都以為進去就是等死,入住率始終不高。

依定法師奉命執行規畫後,提升如意寮的品質,加入復健師、推拿師、健康檢測、引進各式復健器材並設立佛堂,更設計營養飲食計畫,讓如意寮提升成為健康療護中心;如此一來,如意寮反倒變成了大家爭取入住的地方。病老的法師在這裡可以找回健康,重返崗位;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延續法命,持續修行。

進入佛教叢林後,依定法師發現,僧伽在醫療上比較偏向中醫,也往往吃了過多別人好心建議的偏方,反而造成體內肝腎等機能衰竭。所以,在科學及醫學觀念上的推展,也就更為重要。

依定法師發現,過去自己是用醫學、科學的角度詮釋生老病死,現在則用宗教的角度面對生老病死。「醫學與宗教其實是一體兩面、互相影響;身體會病,其實是心病了。醫學的功能,多在於事後補救、治療;宗教則在預防、保健上比較具成效。』依定法師說。

「以前我住的是二百多坪的大宅,現在我住的是八百坪的整幢大樓(元亨寺台北講堂)!以前幫人醫身體的病,現在治所有眾生的病!我不是比以前更富有、更有福報了嗎?」

如今,他圓滿做為人師的心願;用的不是教鞭籐條,而是自己的人身與佛陀的教法。捨棄名利,懷著宗教情懷行醫;解脫煩惱,抱著救世心願度人。醫者佛心,佛者醫心,依定法師用自己的一生譜下了最不平凡的樂章。




【依定法師小檔案】

學歷:美國洛磯山大學醫學博士、美國西方大學宗教學博士
臺灣護理師執照 美國護理師執照
經歷:元亨寺台北講堂知客師、元亨佛研所教務長、台北講堂社區學院教務長、元亨寺僧伽如意寮執行長、美國希望之城臨終關懷宗教師、HOSPIC 臨終照護志工培訓講師

老人醫學──要長壽也要健康



台灣已邁入老年化國家;然而,老人不是問題,而是需要關注的議題。老人是社會的負擔?還是社會的資產?如何全面關注老人的照顧與醫療?如何讓老人在身體功能退化後仍是社會的瑰寶?關鍵就在於社會大眾對於「老人醫學」的瞭解,以及投入的關注與發展。

※長壽並不等於健康

「阿伯,你的藥還沒拿喔!」藥師拿著藥袋追上老先生,老先生難過地說:「唉!年紀大了,事情都記不得囉!吃那麼多藥,病也不會好;回到家,也不知道怎麼吃這些藥……」老人一手拄著柺杖,另一手提著大包小包;佝僂的背影、滄桑的語調訴說著,壯年的血汗付出換來的卻是病痛與無助。

在醫院門診裡,常見老人一人獨自前來就診;相對地,小兒科門診前,總是父母親帶著孩子,噓寒問暖地照料著。其實,老人在身體功能退化後,就像個小孩一樣,更需要家人的關心與照顧。

行醫四十五年、年逾七十的陳榮基醫師表示:「小兒科是關注器官成長的醫學,而老人醫學卻是關注器官退化的醫學。若出生率持續低迷,未來老人人口會比兒童人口更多,我們更需要關注老人醫學!」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二○○七年底,台灣的老年人口總數已達二百三十四萬三千零九十二人,占總人口百分之十點二一,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及香港。
長壽並不等於健康;雖然人的壽命延長,但罹患各種慢性病的機會也隨之增加。這些疾病或許不會致命,卻會造成老人身體上的障礙;除了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也讓家庭及社會得花更多時間、精力及資源去照顧老人。
而令人擔憂的是,似乎我們都還沒意識到人口老化所帶來的種種影響;放眼所見,幾乎每一家醫院都附有小兒科門診,但不是每一家醫院都有老人醫學科。這顯示,我們的社會還沒體認到老人健康及照顧問題的急迫與嚴重性。
陳榮基醫師語重心長地說:「小兒科發展如今已趨成熟;未來,按老人人口比例來說,老人會是最大的族群,老人醫學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該重視與瞭解的學科!」

BOX
台灣入老化國家之林
根據聯合國定義,65歲以上人口占整個社會人口超過7%就是「老年化國家」;當老年人口超過14%時,就是「高齡化國家」。台灣在1993年老年人口突破7%,2007年突破10%;預估到2020年,台灣老年人口將增加到15%,進入老化型高齡社會;至2026年,預估台灣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從老人國步入超級老人國。







※老化帶來的問題

隨著歲月的增長,人體機能難免會出現老化、失靈的現象;在醫學上,稱之為老化或退化(Aging and degeneration)。這種退化的現象,包含了生理及精神的功能障礙;例如行走不穩及摔跌、眼花失聰、小便失禁及便祕、易怒、迷糊、沮喪和褥瘡等等。如果老人非因疾病而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那很可能表示生理機能已開始退化。

其實,老化的改變,除了身體的疾病與正常老化之外,還涵蓋心理上的各種不安全感。醫師建議,當老人家記憶力及活動力減退,變得沉默寡言以及和先前的生活習慣有所不同時,家屬應該帶他們到醫院老人醫學門診就醫,做進一步評估治療。

我們的父母會老,我們自己也會老,法師一樣也會老。縱然大部分的退化或老人慢性病無法根治,及早預防保健還是可以延緩衰老;適當的治療,仍可改善病情。


BOX
65歲以上老人十大死因及比例
 1.惡性腫瘤 26.2 %
 2.腦血管疾病 10.8%
 3.心臟疾病 10.6 %
 4.糖尿病8.4 %
 5.肺炎 5.7 %
 6.腎炎、腎病徵候群及腎性病變 4.5 %
 7.事故傷害 2.3 %
 8.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2.1 %
 9.高血壓性疾病 1.8 %
 10 敗血症 1.2 %
資料來源:2007年國民健康局統計資料





※全方位的老人醫學

有一名年約七十歲的患者,因長期身體不適、情緒低落、表情淡漠、認知功能退化、自我照顧能力不足,長期就醫都沒有太大效果。經七年來各處轉診才發現,原本被認為罹患失智症,其實是憂鬱症。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與心理、家族治療,患者的認知功能與自我照顧能力逐漸恢復。
從以上案例中不難發現,在台灣,或許每一個門診都有「老年」的病人,但並不是每科都能處理或全面地照料到大部分的老人健康問題。

陳榮基醫師說:「雖然老人的定義是六十五歲;但事實上,只要屬於老人會得的疾病,或是因為老化所造成的狀態,應該都算是老人醫學的範疇,並非單純以年齡區分。」??

尤其是國內老人平均每人罹患一點四種疾病,主要為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白內障、骨質疏鬆及失智症等慢性病。常見到老人來醫院一趟,手上總是拿著好幾包不同科別開出的藥回家;如果每一種病都看一科醫生,一天大概得吃上幾十顆的藥,對人體也產生極大負擔,這些藥有時還會互相干擾。如果一開始便能從更全面的角度診斷,從最迫切的病著手處置,這樣的情況也就能被改善。

陳榮基醫師也表示:「若是不太嚴重的老人疾病,建議還是先看老人專科,由老人醫學專科作全面的評估,特殊或重症疾病再經由會診專科門診處理,這樣對老人疾病才能作更全面的診斷治療!」


※健康地老化,是每一個人的課題

患有長期糖尿病、橫紋肌溶解症的六十九歲張惠美,一年多前在浴室洗澡時,忽然昏迷倒地;直到八個小時後,家人返家才發現並送醫。雖撿回一命,但自此行動不便,甚至一天得吃上幾十顆的藥控制病情。後來,她做全面的醫學診治,並開始參加宗教活動。

如今的她,回復了正常行動,一天也只需吃一顆藥便足以穩定身體健康。走過生死關頭,如今她已是個快樂服務人群的志工;她說:「走過生死,才體會得到健康的重要,也才能有機會再來奉獻與付出。」

老人醫學和一般醫學一樣,不能讓人回到年輕時的身體,但至少能避免病痛的惡化,減緩衰老的來臨,讓老年的生活更有品質。事實上,老人醫學的深層面,也與宗教一樣,就是要讓病人懂得正面看待老化,積極面對自己的身體。陳榮基醫師也常告訴年長的病人:「因為你能活到這樣的年紀,才會得到這樣的病……」簡單的話語,卻也蘊涵人生與醫學的智慧。

當然,老人醫學也是醫學;要健康,還是得從年輕做起。陳榮基醫師也以「老人」的身分建議:「醫學並非萬靈丹,從年輕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老待在家裡客廳做「廳長」。老歸老,即使拿拐杖也要運動;不能跑,那就步行,要做一個能散步走的『步長』。這樣的生命,才能老得健康!」

老和尚、長老、以及家裡的長者,都是社會的重要資產,他們的智慧與人生經歷也非年輕人所能比擬;若能保持健康或得到完善的照護,對社會絕對是正向的助益。

Box
陳榮基醫師對僧伽就醫給大眾的提醒
在過去行醫中發現,僧伽就醫最大的問題之一,乃是旁人的觀念。很多人認為,師父怎麼會生病?這樣的觀念並不正確。凡是人都會生病,佛陀也都曾生過病;我們更該把師父當成我們的父母一般,生病了就趕緊請師父們看診,這樣才是讓師父們能更長久地慈悲度化娑婆世界。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東大寺的鹿

◎右邊是母鹿,得了白內障,老眼昏花,但牠很聰明,一直待在入口處跟遊客討食,也很懂得向公鹿舔毛示好撒嬌。

在日本人的觀念裡,

認為鹿是佛的使者,

對鹿的態度也非常的友善,

在日本最古老木造寺廟「東大寺」,

入寺之前,有一個廣場,

仿造著佛陀時代的鹿野苑,

飼養著許多的鹿群,

供遊客與鹿直接接觸,

成為當地觀光的賣點之一。




◎李明德在拍片中,示範人鹿共食的戲碼。當然,也嚇到了當地的日本人。



有關鹿野苑吧,最近看到鹿的漫畫小故事,還真觸動了心絃。

《鹿的漫畫故事》

http://children.bfnn.org/comic/lwzwhkn/lwzwhkn01.htm



◎就在入口處有攤販賣鹿餅乾,收入用作鹿的保育基金。

鹿野苑傳說(Sarnath


鹿野苑有一感人傳說。據西域記述:在古代,如來及提婆達多分別為善鹿王及惡鹿王時,在大林中統領鹿群,各 500 餘。有一次國王至林中打獵,鹿群面臨大難。於是善鹿王向國王說情,說是:「如果縱情射獵,鹿群將即時全部喪命,很快就腐臭,國王您以後也無鹿肉可食,不如由我們每天獻上一隻鹿,如此國王每天有新鮮鹿肉吃,我們亦可延旦夕之命」國王聽從其言。自此兩群之鹿,輪流輸命。惡鹿王率領群中有懷孕母鹿,次當受死,向惡鹿王說:「我是該當受死,可是肚裏的鹿子不應喪命,希望鹿子出世後再受死。」惡鹿王不答應。母鹿便向善鹿王請求。善鹿王考慮到要其他鹿先去送死,也很為難,決定自己去替死。國王見到善鹿王便問:「何故遽然而來」。善鹿王說:「有雌鹿當死,胎子未產,心不能忍,故以身代替。」國王聞後非常慚愧,歡道:「我是人身鹿,你是鹿身人。」自此釋放諸鹿,不復輸命。所以該處又名施鹿林。鹿野苑梵文為 mrgadava,但印度人口說或在地圖上,多稱該地為 Sarnath,此字源自梵文 Saranganathe,意即「鹿王」,也就是源於上述鹿王的故事。